一、女红【拼音[nǚ gōng]】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辞海》对此的解释则全面的多:
(1)亦作“女功”,“女红”。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2)旧指做女红的妇女。今泛指女工人。同“女功”“女工”。
不读女红[hóng]
二、馄饨【拼音[hún tun]】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肉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有部分地方也读【hún dùn】
三、模样【读音[mú yàng]】
三种解释分别为:
◆表示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
◆表示约略的情况(只用于时间、年岁);
◆形势、趋势、情况、状况;
“不须更展画图看,自是个寿星模样。”
[宋]辛弃疾《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间戏作》
不读[mó yàng]
四、绯闻【拼音[fēi wén]】
指桃色新闻,明星的负评较多,通常是指影视及娱乐界某明星自身与周边异性或同性之间的情色故事。一般来说绯闻发生时,绯闻的男女主角都会有新作品(如新歌发片),一般而言是利用绯闻来炒作。
在古汉语中有“红色”之意,常被用来形容桃花,如“绯桃”,意思就是红色的桃花。而说到桃花,大家应该都有所领悟了吧。桃花在古代有特殊的意义,多用来暗语男欢女爱之事,我们平时所说的“桃花运”、“犯桃花”都是从这种特殊意义衍生而来,而“绯闻”又被称为“桃色新闻”,显然也是从此衍生的。
不读[fěi wén]
五、龟裂【拼音[jūn liè]】
龟裂也称网裂或皲裂,裂缝与裂缝连接成龟甲纹状的不规则裂缝,且其短边长度不大于40CM者。在路面纵向有平行密集的裂缝,虽未成网,但其距离不大于30CM者,都属龟裂,裂缝测定以面积计。龟裂一般用在土地龟裂,皮肤龟裂,外墙涂料龟裂上。龟裂一般可用作谓语。
四种解释:
◆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
◆颜料、釉或油漆薄膜,由于老化和瓦解而产生的短而浅的裂纹
◆田地因天旱而裂开许多缝子
◆皲裂。人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布满裂纹或出现裂口
不读[guī liè]
龟字三读音:[guī]、[jūn]、[qiū]。
六、拘泥【拼音[jū nì]】
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
今必如此拘泥,强生分别。
宋.朱熹《答陆子静书》
不读[jū ní]
七、鳗鱼【拼音 [mán yú]】
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溪滑、青鳝、日本鳗。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
鳗鱼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花鳗鲡、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流中由于鳗鱼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
不读[màn yú]
八、徇私【拼音[xùn sī]】
释义:为了私情放弃原则,而做不合法的事
“富者买爵贩官,免刑除罪。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
汉桓宽 《盐铁论·刺复》
不读[xún sī]
九、木讷【拼音[mù nè]】
四种解释:
◆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泛指质朴,无文饰。
◆指木讷的人。
◆质朴迟钝,没有口才。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木讷赤子心,百巧令人老。”
宋·黄庭坚《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
“觅词无心言自正,寻人有意终难成。难得木讷是君子,难得静默是良人。”
清·戚惠琳 《琬琰惠琳集》
不读[mù nà]
十、嫉妒【拼音 [jí dù]】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
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的体现,它是人感情的表现。由于怨恨且察觉别人享有之利益,并欲将其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
注意:因为嫉妒与忌妒同义通用,由于日常口语上不会去过于精确区分,所以一般都通读jìdù,但正确读音是jí dù。
不读 [jì dù]
十一、果脯【拼音[guǒ fǔ]】
桃、杏、梨、枣等水果加糖或蜜制成的食品的统称。
不读[guǒ pǔ]
十二、锁钥【拼音[suǒ yuè]】
基本解释:
◆成事的关键所在。
◆喻指在军事上相当重要的地方。
不读[suǒ yào]
十三、羸弱【拼音[léi ruò]】
即软弱无力,形容词。基本解释是瘦弱,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不读[yíng ruò] 赢[yíng]“羸”念 “léi” 和“赢”字不同,不读“yíng”或“lěi”。
十四、骰子
骰子(tóu zi),又称色子(shǎi zi),是中国传统民间娱乐用来投掷的博具,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通常作为桌上游戏的小道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中国的骰子习惯在一点和四点漆上红色。骰子是容易制作和取得的乱数产生器。
骰子是许多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打麻将、牌九等。这里说的骰子是指纯粹以骰子定输赢的赌博。一般用来赌大小。骰宝是由各闲家向庄家下注。每次下注前,庄家先把三颗骰子放在有盖的器皿内摇晃。当各闲家下注完毕,庄家便打开器皿并派彩。因为最常见的赌注是买骰子点数的大小(总点数为3至10称作小,11至18为大,围骰除外),故也常被称为买大小(Tai-Sai)。